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14章 亟治之难(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亟治之难(2)(1 / 2)

董安于闻讯赶来,请求面见赵鞅。

“宗主此举一定会激怒邯郸一支,还是赶紧把人放了吧。”董安于行色匆匆,说话仍带着气喘。

“卫国反复无常也就罢了,小小邯郸氏竟敢不把本将军放在眼里,繁衍塞责,耽搁国事,岂能轻饶?”赵鞅声色俱厉,言辞激愤。

“五百人本是寄存在彼,如今将军索要,不过是物归原主,邯郸氏是不是有隐衷,所以拖延归还?”事发突然,董安于还没得知内情便已获知赵午被关押,现在才有时间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隐衷?怕是心怀不轨深藏祸心吧!哼!”赵鞅没好气的冷哼一声,“拖延指令不算,给出的解释竟是要发兵讨伐齐国,企图从齐国手中抢到五百人应付本将军。”

“仅凭邯郸一支对付齐国?”董安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再次确认,“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赵午辈份虽比赵鞅高,年纪却比赵鞅小几岁。无论如何,已入不惑,成为邯郸宰近十年,而非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怎会有如此不着边际的想法?

“把本将军当三岁稚子?”赵鞅再次冷哼道:“明摆着就是想向齐国通风报信,表明忠心,假装他们是被逼的,五百人被本将军扣押不能还,把一切罪过推给本将军。”

“啊?通风报信?”董安于一时间摸不着头脑,赵午为何要倒向齐国?二者什么时候走得那么近了?有何阴谋?千万个问号如走马灯在董安于的脑袋里闪烁。

“董叔,您先坐。”暴走的赵鞅终于站定,看向满头大汗一脸迷惑的董安于,终于反应过来,让年近七十的师傅喘口气,脑子才能及时跟上。

董安于坐定,喝下仆人端来的茶水,气息缓和过来,脑子也渐渐正常运转起来。

“将军是说,邯郸氏故意拖延其实是不想交付人质?可是这样他们有什么好处?”

“好处多了。”赵鞅轻声一笑,“跟本宗的距离越来越远,跟中行氏愈加亲密了。”

“哦?”董安于低头想了想,说道:“邯郸氏跟中行氏是姻亲,乃是不争的事实。至于跟本宗关系疏远,也是由来已久,将军不必为此恼怒。”

“就是由来已久,积弊已深,更想让他改弦易撤回归本宗,想不到他的去意竟如此坚决。原来——”赵鞅顿了顿,低叹一声道:“五百人质竟是获知真相的试金石。”

从赵衰算起,到赵鞅已是第六代,两家本是堂兄弟,隔了五(赵午是第五代)六代本已不亲,亲兄弟都会自立门户何况是叔伯兄弟?

当年赵衰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归国后,晋文公封其温邑作为采邑,赵氏便以此起家。自从开始谋划营建晋阳城那天起,赵氏本宗北移已成事实。温邑地处晋国南部,距离晋阳有一定的距离。幸好此地的大夫是赵鞅的堂侄子,赵鞅还能对他发号施令。

邯郸靠近晋国东面,地处战略要地,偏偏跟赵鞅关系疏离。眼看赵氏家族势力分散,赵鞅是急在心上却无计可施。

卫国反覆,与齐联合伐晋,赵鞅想用五百人质震慑卫国的同时,也思忖着把邯郸氏拉近,联手反击齐卫联军。之前把人寄存在邯郸,一是为了方便取用,二是对邯郸氏释放出亲近的善意。想不到不试不知道,一试竟得出这样的真相——他们竟无惧他的威信,不知感恩,执意要跟他背道而驰。

一向重视权威以赵氏家族当家人自诩的赵鞅怎能忍受这样的轻蔑鄙视?区区邯郸氏都敢背信弃义,他还怎么立威?赵氏家族本就不是强族,如今还一分为三,三分之一还妥妥的完全背弃了本部,他的强族梦如何实现?

此事关乎赵鞅的理想事业个人威望未来大计,强势如他,岂能容许这样的背叛?

“将军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