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4章 晋阳之重(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晋阳之重(4)(1 / 2)

智氏沉潜多年终于得偿所愿登顶上位,必定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依董安于对智跞的观察,很久以前他已得出结论——复智氏者必此人。

智氏若想在“六卿”角逐中排位靠前,赵氏便是狭路相逢无可避让的劲敌。若要将此时的“六卿”划出寅卯,中行氏和士氏为第一梯队,智氏和赵氏顺理成章就是第二梯队,韩魏毫无疑问并列末尾。

无论是智氏或是赵氏,想要突围,勇者方能胜。如果说赵鞅是头迅捷的豹,身手矫健,随时准备出猎,智跞便是隐藏在洞穴沟壑的毒蛇,一动不动,待到时机成熟,猛然出击,一举得手。

除此之外,韩魏的实力虽弱,他们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却举足轻重。如果两家作壁上观也还罢了,如果他们被逼或是主动选边站,他们的站队就是胜负关键。

凭借从前的关系,毋庸置疑,韩魏与赵始终同一阵线。只是今时不同往日,已经进入淘汰赛,在选择阵营时,交情或许是最后才会考虑的,实力才是研判的核心要素。作为弱势一方,择强而事才是保命之道。

所以,赵氏必须让自己成为强者脱颖而出,才会迎来更多的拥护者。企图依赖人情旧故争取支持,无疑是痴人说梦。

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恰如今日生。

从前韩氏是扶了赵氏一把,不代表两家将来每时每刻都紧密相依;从前栾氏和士氏结亲,结果却是外公、母亲、舅舅联手“大义灭亲”;从前栾盈和魏舒也是世交,情同手足,栾氏生死存亡之际,魏舒却在最后关头选择袖手旁观。

从前智氏与赵氏也曾相互扶持,智跞与赵鞅也曾同病相怜,相互取暖安抚,共度彷徨无助的青葱岁月。又能代表什么?

从埋首简牍博通经史的书生到投身行伍治军操练的司马,再到镇守边地治理一方的郡守,最后又回到赵府成为赵鞅的左臂右膀,董安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日益成熟。在他眼中,一切可能均能坦然视之。他深信一切皆有可能,也能包容最坏的结局。

为了避免那一天到来时被动无措,最好的办法就是未雨绸缪。与其为不确定的未来担忧无助,不如提早防范戒备。建一座城,成为堡垒,退可成为倚靠,守成立基,进可牵动各方,拓展推进。

董安于的苦心,赵鞅能体会。董安于对赵氏,尤其是赵鞅执掌以来的每一次前行,功不可没。赵鞅对董安于是百分百的信任,无论他的用心或是才干。既如此,他还犹豫什么?

赵鞅没有董安于想得那么深远,或许是潜意识里他很排斥有朝一日与其余卿家势同水火,又或许是对即将要面对的种种他不愿意面对的可能性,他仍心存幻想。

从内心来说,赵鞅是个重感情的人,或许是因为父亲赵成的原因。

赵成秉承父亲赵武的持家之道,谨慎保守,不求有功,但求守住家业,维持原样即可。对待家人,他是位好好先生,温润端方,宽容敦厚,是位不可多得的慈父。他感情细腻,爱护妻子儿女,对朋友知交真心相待,对后生晚辈但凡有可用之才者,一定尽力举荐任用。

赵成给赵鞅留下的最丰厚的财产不是别的,而是——善待家人朋友伙伴故旧。

但是,人有天性,不可强求。跟赵成相比,赵鞅的性格要强,处事刚烈霸道得多。若要论与谁相似,大约是隔了几代的遗传,他跟先祖赵盾更亲近。

有天性使然,也有后天环境摧逼所致。他出生在赵氏家族复兴的半途,这是他的优势——免受家族毁灭之苦。也正因此,他有一颗为了家族强大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勇气。所以,他争强好胜,想嬴想拔得头筹,不甘于人后,想争第一。

所以,他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包括与中行寅向百姓征铁铸鼎,将刑则镂刻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