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32章 一波终平(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一波终平(4)(1 / 2)

鲜虞族活动范围在今天的河北石家庄附近,这里曾是西周时期的邶国所在。

周武王灭商后,为安置殷商之民,将商朝的京畿之地分为三部分:北为邶(音“贝”),南为鄘,东为卫(《诗经》中的“邶风”、“鄘风”、“卫风”,即指三地的诗歌。),并且派商王子武庚、周武王之子管叔、蔡叔分别镇守三地,也称“三监”。

这样的安排,一来是为了安抚前朝,二来周武王兄弟一南一东掣肘,无非是为了监视商朝遗老遗少,警告他们不得有非分之想。

周武王早逝,周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不久,祸起萧墙。“三监”与商的十几个属国奄、徐等国联手向周王室发难,史称“三监之乱”或称“管蔡之乱”。

周公当机立断,率军平乱。很快,内乱平息。周王室将邶、鄘、卫所属地域划归卫国,并封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在卫。从此,邶、鄘不复存在。

邶国灭亡之后,周王室对河北一带的统治更是薄弱。活跃在这一带的少数民族渐渐兴起。因为有条河水流经五台山,流入滹沱河,古称鲜虞河,因此这一带的民族取名鲜虞族。

少数民族是游牧文化,建立政权的方式落后于中原,他们建立的是部落。他们在现在的河北正定建立鲜虞国,在石家庄藳城区西面建立肥国,在晋州一带建立鼓国。鲜虞在中间,肥国在西,鼓国在东,三国以为犄角,相互支持,结成联盟。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鲜虞国发展很快,他们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开始谋划南下。南下首战即遭遇邢国、軧(音同“底”)国。鲜虞人斗志顽强,偏偏遇到的又是两个弱小的诸侯国,很快便尝到了胜利的滋味——軧国被灭,邢国幸得齐国多次救助,勉强续命。

晋文公流亡归国后,晋国的影响力快速提升。除了频频会盟诸侯,宣告成为中原霸主外,晋国还积极开拓疆土。

往南空间有限,往北则无限可能。

晋景公时,晋国已北上至鲜虞国附近。栾书的封邑就在石家庄南面,原称栾城县,现属石家庄栾城区。随着时间推移,鲜虞国和晋国日益靠近几无阻隔。这就意味着,双方的短兵相接一触即发。

晋昭公时,晋国已经忍不住要对鲜虞联盟出手。

公元前530年,晋国派出英勇善战的中行吴发兵北上。

中行吴使诈,说是要与齐师会合,向鲜虞借道。鲜虞不疑有它,同意了晋国的请求。晋军突然杀入鲜虞西面的肥国都城昔阳,肥国毫无防备,束手就擒,国君绵皋被俘回绛都,肥国被灭。

鲜虞左臂被斩,痛失左援。

第二年,中行吴乘胜追击,率兵车四千乘,再次北伐。鲜虞国虽已截获情报,但是仍不加防备。以为占尽地理优势,易守难攻,晋国不足为惧。

中行吴率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晋国著雍迂回至鲜虞,一路北上至中人。两路包抄,晋军占据高地,利用战车冲垮鲜虞国的阵形,大获而归。

经过两次交手,晋国领悟到,要想完全消灭鲜虞,胜算并不大。只有先剪除他的羽翼——鼓国,下一步进攻鲜虞才能十拿九稳。

公元前527年,中行吴带兵再次攻打鲜虞。

按照原计划,晋军主力包围鼓国。鼓国早有人想投降,中行吴却不接受。晋军实力占据上风,中行吴并不急着摘下胜利果实。他要鼓国弹尽粮绝,心悦诚服的投降。最后,终于如愿。

中行吴将鼓国国王带回绛都,献捷于宗庙后又将其释放。中行吴此举意在令鼓国归顺晋国,别再与鲜虞国为友。鼓国国王承诺连连,就此告别。

谁知,诺言如纸。归国后,没有伤疤没有痛的鼓国,再次投入鲜虞的怀抱。

就在晋国参与平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