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1章(1 / 3)

要说寿昌二年的夏秋, 京城什么事情最万众瞩目, 那非得是拆迁莫属了。

经过户部小吏拆迁动员之后, 第一条街道拆迁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选择放弃原有房屋,准备拿了银钱去别处购置宅基地建屋子。

所得的银钱,即是拆迁补偿款, 是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这也是这条街沿街的百姓走得干脆的原因。

原本按照朝朝廷中争论的一个小核心点,朝廷要修路造房子, 叫百姓搬迁, 按照他们当时购买宅基地的价格和建造房屋所花费的银钱标准给他们几个钱也便是了, 还能节省国库开支——毕竟后头要修的地方可多了。可是京城内的人家, 不少都是先皇初年购的房子,那时候的五十两、八十两或就可置办一个小院了,放到现在,翻了一倍还不止。如是赔偿, 百姓指定是要怨声载道的——不过想来也只敢口头抱怨罢了。

可是那户部的死抠门再次叫大家大吃一惊。

死抠门爱钱,甚至于去年今年搞了几场活动, 弄了什么冠名赞助之类的,收了商户一大笔银子, 端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创收的机会。可是对于拆迁补偿款,钱尚书有话说:“要按照如今的物价来定价。和商人赞助怎么能归为一谈呢?”

商人买东买西、不事生产便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和巨大的财富,普通老百姓能有那能力?钱尚书再怎么抠门的一个人,对这两者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关于拆迁补偿款的量定, 不仅不克扣,还稍微比市面上的行情多出一些,多出的部分便是给百姓短期典屋租赁费用——骤然失去了住所,有些人来不及买宅子或者造宅子,可不是需要租房子一阵子么。

为了避免层层盘剥,钱尚书还特意叫挑了统一的日子发拆迁补偿,不仅有左右侍郎在,他本人更是全天坐镇,弄得下头负责发钱的小吏打算盘的时候好险没拨错。

而考虑到补偿款毕竟金额比较大,也是为了百姓安危考虑,给的不是现银子,而是票号,可随时凭借手里的票号和户籍证明去户部下辖的钱庄兑换银钱。

一番思虑不可谓是不周全了。

当然,京城的宅基地本来就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要不是户部给他们这一批放弃原有宅基地的人家特批了条子,这些人便是要无处安身或者放弃京城户籍,落户城郊、城外县了。

由此,倒是有一部分脑子灵光、信息灵通的人,生出钻拆迁规矩空子的念头,他们这些人原本在京城也有房舍,然后拿着地契去与还未办理手续、还未领取拆迁补偿款的人置换,若有差价便当场补足,立马过户。这种做法,在普通老百姓看来简直就是脑子被驴踢了。

但是选择这么做的,基本都是商人,人家的理由也是十分充分的,置换了宅子之后,等拆迁重建完了,到时候可以优先租了底下的一楼做买卖。再不然,十年后得一个铺子,留给子孙后代也是极好的。

对于这种情况,户部的人也有些傻眼:这、这、这些人算是盲目信任朝廷吗?

而那些选择另一方案,不放弃原有宅基地的人家,譬如武家这样子的,却是少数。这些人也可以领取一部分租赁补偿,不过和前头那些人比起来,就少得多了。

总之,拆迁这件事让整个京城的夏秋沸反盈天,有看好的、有唱衰的、也有投机倒把的。

钱尚书早早想好了,这也就是第一回,没什么经验,给人钻了空子。又有陛下也说,头一次拆迁,务必要稳,徐徐图之,所以不和这些见了血似的苍蝇计较,若有下一回,再有人想要动歪脑筋,多的是法子整治他们。

…………………………

整个街道包括沿街小楼的建造非一朝一夕可达成,就算是工部的工匠在城外大窑十二个时辰不歇地烧制水泥,也需要多个窑齐开,更不要提民夫人手不足等等使得工期进度比预想得要慢得多了。

阴尚书也不能押着人干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